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地質災害評估
地質災害調查內容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1-10-29 13:55:21瀏覽次數:6013
(一)各種類型地質災害的易發區段為地質災害調查的重點。
1)在相同地質環境條件下,存在適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巖體破碎、土體松散、構造發育,工程設計挖方切坡路塹工段,將是崩塌、滑坡的易發區段,應為調查的重點。
2)經初步分析判斷,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礎條件的沖溝,應為調查的重點。例如,泥石流形成區山坡坡度多在300~ 600,是泥石流松散固體物質和水源的供給區,溝谷的中下游,多地形較順直,溝槽坡度大多為泥石流流通區。泥石流堆積區是固體物質停積的場所,位于沖溝的下游或溝口處,多呈扇形、錐形或帶形。
3)依據區域巖溶發育程度、松散蓋層厚度、地下水動力條件及動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斷,圈定出的可能誘發巖溶塌陷的范圍,應作為調查的重點。
4)在前人資料的基礎上,圈出的各類特殊性巖士分布范圍,可作為調查重點。
(二)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內容。
1.崩塌調查。
1)崩塌區的地形地貌及崩塌類型、特點、規模、范圍,崩塌體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區巖體的巖性特征、風化程度和水的活動情況。
3)崩塌區的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巖體結構類型、結構面的產狀、組合關系、閉合程度,崩塌的力學機制、力學屬性。
4)地下水的影響,氣象(重點是大氣降水)、水文和地震情況。
5)崩塌前的跡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巖性、構造、地震、采礦、爆破、溫差變化、地下水(降水)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6)當地防治崩塌的經驗,以往災害發生及治理、防護的情況等。
2.滑坡調查。
1)搜集當地滑坡史、易滑地層分布、水文氣象、工程地質圖和地質構造圖等資料,并調查分析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山體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人類活動情況等。
2)調查微地貌形態及其演變過程;圈定滑坡邊界、滑坡壁、滑坡平臺、滑坡舌、滑坡裂縫、滑坡鼓丘等要素;查明滑動帶部位,滑痕指向、傾角,滑帶的組成和巖土狀態,裂縫的位置、方向、深度、寬度、產生時間、切割關系和力學屬性;分析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變化,分析滑動面的層數、深度和埋藏條件及其向上、下發展的可能性。
3)調查滑帶水和地下水的情況,泉水出露地點及流量,地表水體、濕地分布及變遷情況。
4)調查滑坡帶內外建筑物、樹木等的變形、位移及其破壞的時間和過程。
5)對滑坡的重點部位宜攝影或錄像。
6)調查當地整治滑坡的經驗,分析滑坡的成因機制、滑坡的類型,提出治理方案,防治次生災害的發生。
3.泥石流調查。
調查范圍應包括溝谷至分水嶺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響的地段。
1)調查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條件:冰雪融化和暴雨強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動情況。
2)調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條件:物源區內的地屋巖性、地質構造,不良地質現象,松散堆積物的物質組成分布、類型、結構、性狀和儲量。
3)溝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溝谷的發育程度、切割情況,坡度,粗糙程度,并劃分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及整個溝谷的匯水面積。
4)形成區的水源類型、水量、匯水條件、山坡域壓、巖層性質及風化程度。查明斷裂、滑坡、崩塌、巖堆等不良地質現象的發育情況及可能形成泥否流固體物質的分布范圍、儲量。
5)流通區的溝床縱橫坡度、跌水、急彎等特征。查明溝床兩側山坡坡度、穩定程度、溝床的沖淤變化和泥流的痕跡。
6)堆積區的堆積扇分布范圍,表面形態、縱坡、植被、溝道變遷和沖淤情況;查明堆積物的性質、層次、厚度、一般粒徑及最大粒徑,以及分布規律;判定堆積區的形成歷史、堆積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積量。
7)調查泥石流溝谷的歷史,歷次泥石流的發生時間、頻數、規模、形成過程,爆發前的降雨情況和爆發后產生的災害情況,并區分正常溝谷或低頻率泥石流溝谷。
8)開礦棄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及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情況。
9)當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經驗,調查泥石流的運動特征與機理,包括泥石流的流態特征、流速流量特征、直進性、爬高性和周期性。
4.地面塌陷調查。
地面塌陷包括巖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巖溶塌陷。
1)調查過程中首先要依據已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區內巖溶發育、分布規律及巖溶水環境條件。
2)查明巖溶塌陷的成因機制和形成條件,塌陷的成因、形態、規模、分布密度、土層厚度與下伏基巖巖溶特征。
3)地表、地下水活動動態及其與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關系。
4)劃分出變形類型及土洞發育程度區段。
5)調查巖溶塌陷對已有建筑物的破壞情況,圈定可能發生巖溶塌陷的區段。
(2)采空塌陷。
1)了解礦體的埋藏位置、分布、礦體層數、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開采層的巖性、結構等。
2)查明礦層開采的深度、厚度、時間、方法、頂板支撐及采空區的塌落、密實程度、空隙和積水等。
3)地表變形特征和分布規律,包括地表塌坑、臺階、裂縫位置、形狀、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與采空區、地質構造、開采邊界、工作面推進方向等的關系。
4)地表移動盆地的特征,劃分中間區、內邊緣和外邊緣區,確定地表移動和變形的特征值。
5)采空區附近的抽、排水情況及對采空區穩定的影響。
6)搜集建筑物變形及其處理措施的資料等。
5.地裂縫調查。
1)單縫發育規模和特征以及群縫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圍。
2)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構造斷裂等)。
3)地裂縫成因類型和誘發因素(地下水開采等)。
4)地裂縫發展趨勢預測。
5)現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6.地面沉降調查。
主要調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壓下降面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地面沉降。
主要通過搜集資料、調查訪問來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現狀和危害情況。著重查明下列問題。
1)綜合分析已有資料,查明第四系沉積類型、地貌單元特征,特別要注意沖積、湖積和海相沉積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間地塊等微地貌分類,第四系巖性、厚度和埋藏條件,特別要查明壓縮層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層水文地質特征、埋藏條件及水力聯系;搜集歷年地下水動態、開采量、開采層位和區域地下水位等值線圖等資料。
3)根據已有地面測量資料和建筑物實測資料,同時結合水文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圍和判定累計沉降量,并對地面沉降范圍內已有建筑物損壞情況進行調查。
7.潛在不穩定斜坡調查。
主要調查建設場地范圍內可能發生滑坡、崩塌等潛在隱患的陡坡地段。
1)地層巖性、產狀、斷裂、節理、裂隙發育特征,軟弱夾層巖性、產狀,風化殘坡積層巖性、厚度。
2)斜坡坡度、坡向,地層傾向與斜坡坡向的組合關系。
3)調查斜坡周圍,特別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滲入或地下水對斜坡的影響,人為工程活動對斜坡的破壞情況等。
4)對可能構成崩塌、滑坡的結構面的邊界條件、坡體異常情況等進行調查分析,以此判斷斜坡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可能的影響范圍。
1)在相同地質環境條件下,存在適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巖體破碎、土體松散、構造發育,工程設計挖方切坡路塹工段,將是崩塌、滑坡的易發區段,應為調查的重點。
2)經初步分析判斷,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礎條件的沖溝,應為調查的重點。例如,泥石流形成區山坡坡度多在300~ 600,是泥石流松散固體物質和水源的供給區,溝谷的中下游,多地形較順直,溝槽坡度大多為泥石流流通區。泥石流堆積區是固體物質停積的場所,位于沖溝的下游或溝口處,多呈扇形、錐形或帶形。
3)依據區域巖溶發育程度、松散蓋層厚度、地下水動力條件及動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斷,圈定出的可能誘發巖溶塌陷的范圍,應作為調查的重點。
4)在前人資料的基礎上,圈出的各類特殊性巖士分布范圍,可作為調查重點。
(二)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內容。
1.崩塌調查。
1)崩塌區的地形地貌及崩塌類型、特點、規模、范圍,崩塌體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區巖體的巖性特征、風化程度和水的活動情況。
3)崩塌區的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巖體結構類型、結構面的產狀、組合關系、閉合程度,崩塌的力學機制、力學屬性。
4)地下水的影響,氣象(重點是大氣降水)、水文和地震情況。
5)崩塌前的跡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巖性、構造、地震、采礦、爆破、溫差變化、地下水(降水)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6)當地防治崩塌的經驗,以往災害發生及治理、防護的情況等。
2.滑坡調查。
1)搜集當地滑坡史、易滑地層分布、水文氣象、工程地質圖和地質構造圖等資料,并調查分析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山體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人類活動情況等。
2)調查微地貌形態及其演變過程;圈定滑坡邊界、滑坡壁、滑坡平臺、滑坡舌、滑坡裂縫、滑坡鼓丘等要素;查明滑動帶部位,滑痕指向、傾角,滑帶的組成和巖土狀態,裂縫的位置、方向、深度、寬度、產生時間、切割關系和力學屬性;分析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變化,分析滑動面的層數、深度和埋藏條件及其向上、下發展的可能性。
3)調查滑帶水和地下水的情況,泉水出露地點及流量,地表水體、濕地分布及變遷情況。
4)調查滑坡帶內外建筑物、樹木等的變形、位移及其破壞的時間和過程。
5)對滑坡的重點部位宜攝影或錄像。
6)調查當地整治滑坡的經驗,分析滑坡的成因機制、滑坡的類型,提出治理方案,防治次生災害的發生。
3.泥石流調查。
調查范圍應包括溝谷至分水嶺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響的地段。
1)調查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條件:冰雪融化和暴雨強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動情況。
2)調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條件:物源區內的地屋巖性、地質構造,不良地質現象,松散堆積物的物質組成分布、類型、結構、性狀和儲量。
3)溝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溝谷的發育程度、切割情況,坡度,粗糙程度,并劃分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及整個溝谷的匯水面積。
4)形成區的水源類型、水量、匯水條件、山坡域壓、巖層性質及風化程度。查明斷裂、滑坡、崩塌、巖堆等不良地質現象的發育情況及可能形成泥否流固體物質的分布范圍、儲量。
5)流通區的溝床縱橫坡度、跌水、急彎等特征。查明溝床兩側山坡坡度、穩定程度、溝床的沖淤變化和泥流的痕跡。
6)堆積區的堆積扇分布范圍,表面形態、縱坡、植被、溝道變遷和沖淤情況;查明堆積物的性質、層次、厚度、一般粒徑及最大粒徑,以及分布規律;判定堆積區的形成歷史、堆積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積量。
7)調查泥石流溝谷的歷史,歷次泥石流的發生時間、頻數、規模、形成過程,爆發前的降雨情況和爆發后產生的災害情況,并區分正常溝谷或低頻率泥石流溝谷。
8)開礦棄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及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情況。
9)當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經驗,調查泥石流的運動特征與機理,包括泥石流的流態特征、流速流量特征、直進性、爬高性和周期性。
4.地面塌陷調查。
地面塌陷包括巖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巖溶塌陷。
1)調查過程中首先要依據已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區內巖溶發育、分布規律及巖溶水環境條件。
2)查明巖溶塌陷的成因機制和形成條件,塌陷的成因、形態、規模、分布密度、土層厚度與下伏基巖巖溶特征。
3)地表、地下水活動動態及其與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關系。
4)劃分出變形類型及土洞發育程度區段。
5)調查巖溶塌陷對已有建筑物的破壞情況,圈定可能發生巖溶塌陷的區段。
(2)采空塌陷。
1)了解礦體的埋藏位置、分布、礦體層數、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開采層的巖性、結構等。
2)查明礦層開采的深度、厚度、時間、方法、頂板支撐及采空區的塌落、密實程度、空隙和積水等。
3)地表變形特征和分布規律,包括地表塌坑、臺階、裂縫位置、形狀、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與采空區、地質構造、開采邊界、工作面推進方向等的關系。
4)地表移動盆地的特征,劃分中間區、內邊緣和外邊緣區,確定地表移動和變形的特征值。
5)采空區附近的抽、排水情況及對采空區穩定的影響。
6)搜集建筑物變形及其處理措施的資料等。
5.地裂縫調查。
1)單縫發育規模和特征以及群縫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圍。
2)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構造斷裂等)。
3)地裂縫成因類型和誘發因素(地下水開采等)。
4)地裂縫發展趨勢預測。
5)現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6.地面沉降調查。
主要調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壓下降面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地面沉降。
主要通過搜集資料、調查訪問來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現狀和危害情況。著重查明下列問題。
1)綜合分析已有資料,查明第四系沉積類型、地貌單元特征,特別要注意沖積、湖積和海相沉積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間地塊等微地貌分類,第四系巖性、厚度和埋藏條件,特別要查明壓縮層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層水文地質特征、埋藏條件及水力聯系;搜集歷年地下水動態、開采量、開采層位和區域地下水位等值線圖等資料。
3)根據已有地面測量資料和建筑物實測資料,同時結合水文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圍和判定累計沉降量,并對地面沉降范圍內已有建筑物損壞情況進行調查。
7.潛在不穩定斜坡調查。
主要調查建設場地范圍內可能發生滑坡、崩塌等潛在隱患的陡坡地段。
1)地層巖性、產狀、斷裂、節理、裂隙發育特征,軟弱夾層巖性、產狀,風化殘坡積層巖性、厚度。
2)斜坡坡度、坡向,地層傾向與斜坡坡向的組合關系。
3)調查斜坡周圍,特別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滲入或地下水對斜坡的影響,人為工程活動對斜坡的破壞情況等。
4)對可能構成崩塌、滑坡的結構面的邊界條件、坡體異常情況等進行調查分析,以此判斷斜坡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可能的影響范圍。
上一篇 >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的主要內容
下一篇 > 地質災害調查中地質環境條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