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集中供熱

地熱集中清潔供暖是低碳城市重要選擇

地大熱能地熱+多能互補新聞網訊:地熱集中清潔供暖低碳城市重要選擇-集中供暖-地大熱能 低碳城市是一個綜合體系,主要包括低碳經濟低碳建筑低碳供熱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環境、低碳社會等。在低碳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低碳供暖是重要的環節,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城市供暖行業面臨著能源結構轉型的重大挑戰,清潔性和低碳性是未來的主旋律。傳統的化石(煤)能源供暖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電能、核能太陽能地熱能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將成為供暖熱源的主要技術途徑。


地熱集中清潔供暖是低碳城市重要選擇-集中供暖-地大熱能


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清潔供暖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政策,積極推動將太陽能生物質能余熱地熱能、低谷電等應用于建筑供暖,實現供暖的電氣化、低碳化和清潔替代。未來城鎮供熱系統將逐漸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在國家大力支持的清潔能源供暖開發與利用中,地熱能作為0污染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地熱能供暖在清潔能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他的低碳熱源方式也作為城市清潔供暖方案,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提高煤炭清潔化利用效率

深入推進熱電聯產機組與區域鍋爐的聯合運行,關停熱電聯集中供熱管網覆蓋區域內的非調峰燃煤鍋爐。結合新技術,逐步降低熱網回水溫度,加大凝氣余熱回收,充分挖掘存量機組供熱潛力,提升供熱能力。在確保熱力供應的基礎上,繼續淘汰環保水平落后、能效不達標的熱源


2.合理利用天然氣資源

優先將燃氣鍋爐作為集中供熱的調峰熱源,與熱電聯產機組聯合運行。熱網覆蓋不到、供熱面積有限、無其他高效熱源的區域,在落實氣源的基礎上可將燃氣鍋爐作為基礎熱源。具有穩定冷熱電需求的公共建筑,可將冷熱電三聯供分布式機組作為一種有效補充方式,將分戶燃氣壁掛爐作為集中供熱的有效補充。推廣間壁式換熱、直接接觸式噴淋塔、與熱泵相結合等技術的應用,通過降低排煙溫度,實現煙氣冷凝熱的深度回收,大幅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


3. 統籌做好工業余熱資源開發和利用

余熱供熱企業應合理確定熱源規模,充分考慮錯峰生產、重污染應對等環保政策對產能的影響,保障供熱安全。


4.規范進行地熱能開發

結合地熱專項規劃,有序有度開發地熱資源,將地熱資源供暖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在條件適宜的地區加大“井下換熱技術推廣應用力度。鼓勵利用油田采出水開展地熱能供暖地下水資源與所含礦物質資源綜合利用等。在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及其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以保護的目標含水層作為熱泵水源。在地下水禁限采區、深層(承壓)含水層以及地熱水無法有效回灌的地區或對應含水層,禁止以地下水作為熱泵水源。


5. 科學發展電能

在熱力管網覆蓋不到、無其他高效熱源的區域,優先推廣使用水源、地源、空氣源熱泵。在可再生能源消納壓力較大,棄風、棄光現象嚴重,電網調峰需求較大的地區,科學發展利用低價谷電的相變儲能蓄熱設備。


6.大力提升生物質能供熱比重

加快生物質發電熱電聯產轉型升級,為具備資源條件的城市供熱,滿足周邊用熱需求。生物質鍋爐不得摻燒其他物料,努力達到超低排放。在做好環保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前提下,應結合熱負荷需求積極協調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選址,積極推進熱電聯產供熱實施。


7.加強太陽能與常規能源的融合應用

將太陽光熱與燃氣、電動熱泵儲熱技術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的復合供熱系統,實現熱水、采暖復合系統的應用,鼓勵在條件適宜地區的民用及公共建筑上推廣太陽光熱與相變儲熱相結合的采暖系統。


8.加快數據中心余熱回收

各市應與當地工信部門溝通,摸清現狀,科學預測,積極將數據中心余熱回收用于采暖季供熱和全年生活熱水的供應。

 

9.探索氫能創新應用


按照《氫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統籌考慮氫能供應能力、產業基礎和市場發展階段,有序開展氫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示范,積極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環節,推動氫能在分布式供熱、熱電聯產領域的示范應用。


穩步推進綠色低碳供暖,形成多能互補供應體系。積極推廣以地熱能為主,和其他能源互補的方式供熱,加大地熱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資源綜合利用因地制宜推進分散供熱區域清潔供暖改造,努力構建多種能源互補工業余熱吃盡、可再生能源增加的供熱新格局。


地熱集中清潔供暖是低碳城市重要選擇-集中供暖-地大熱能